陳強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系
十九世紀西學的東漸激起了中國文明內部與之性相略類的一些學術流派在沉晦多年之後的復興,民國時期的唯識學運動即為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一個事例。唯識學源於雅利安人聚居之西北印,以講求因明、注重論典著稱,和歐洲哲學有許多相似之處。歷史上的有宗諸師在消化南方般若思想的基礎上對小乘一切有部的法相觀待學說加以改造,成立了這門學問,其特點在於,結合下意識心理結構的分析說明意識層面在自我由迷而覺的轉依過程中所呈現的種種境相。可以說,不至有宗,無以見印度哲學的廟堂之美、百官之富。唐代初年,玄奘大師歷盡九死一生,終於將這門義理豐贍的學問完整地帶回了中國,由其弟子窺基成立了隋唐佛學的重要支派——慈恩宗。與一起手便是菩薩地以上覺悟之境的台、賢、禪三家相比,慈恩家更多地關注人生境界隨修行之深入逐地向上超拔的過程以及與之相應的自我由迷而覺的內在緣由......
......我們內自體認,就知道識的現起,是具有一種內在的自動的力才得現起的。這種自動的力,是找不著他底端緒的,也看不著他底形相的,他好像電光的一閃一閃的,不斷的新新而起。這也奇怪啊!我們認為,識的現起,就是具有內在的自動的力,只是把他底本身的自動的力推出來而假說為因緣......(click to link complete essay)
Source: www.whpq.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