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2009

reviews on HEADING WEST 2

一念之間,可以思考什麼? / 文:貝亦雯

重喚枯竭的思維 / 文:慧子

筆可網想24 10 2009 / 劉 靉 何應豐公審....

sharing from gloria lam

建國六十年,溫總說我國到一百年紀念時,便會有具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民主。還有四十年,我們的路該如何走?

溫總又說,發展經濟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而從爭取經濟發展,以及經濟得到發展,伴隨而來的,便是思想革命,人民得到更多知識後,自然會問:我們要言論自由、我們要民主選舉!這一切,溫總沒有說出來。

如果四十年後有具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民主出現,我們的政制/教育,應朝什麼方向發展呢?是一邊叫你不要做奴隸,但卻培養你及你的後代成為一個沒有獨立思考的奴隸?這將會是怎樣的民主?不是很矛盾嗎?這點,何應豐先生的《阿公審三藏》清楚地展現出來。即使你不知道演員為何在戲台上各有各演,飛沙走石,大顛大肺…… 那個說過不停的陳律師,已把這一切托出。

表演形式從來使人頭痛,究竟是遁規好,還是突破好。這除了是戲作家的創作考慮外,還視乎觀眾的接受程度。而現實生活愈是莫測,觀眾愈想從劇場中得到「合乎常理」的表演模式和故事結局。人生福禍難測,當受眾發現舞台上的東西更難測時,結果如何?叫回水離場?或是挑戰自我,嘗試探討,莫測的是戲劇,還是人生。

我看的是周六場,後排的中學生紛紛在半場離去,同行的朋友亦睡着了。我猜想,大部份觀眾,包括本人,不是100%了解台上各項。倘若你認同「藝術便是空間」,100%了解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得到啟發。啟發你的,可能是一句對白、一句歌辭、一個演員、甚至是一道光。以後再遇到何應豐或其他的不明所以表演,無需再問坐在身邊的朋友是否明白,或者無須裝作明白。

我頗喜歡這場的音樂,時而帶人進入幽冥,時而狂喜,這是意料之外的事。

GLORIA LAM

大路如何繼續西遊 - 瘋祭舞台的 阿公審三藏

by : io 20091016

從多年前的大路西遊1, 到今天的大路西遊2,內裡所提及的西北大開發我從不了解,也不太願去了解,感疏離也冷漠,高昌古城與岳陽樓甚麼的,若無實質上的利益,國家通常不屑一顧就是;香港也慢慢循這步伐前行,阿公往左走,曾特首豈敢怠慢腳步,當然義無反顧地前進前進前進進,香港市民聲音,他早已完全過濾,丁點兒也聽不到。

何應豐為何關心大西北,我不了解,所以就只談我能了解的一二......(click to read full article)

http://hk.myblog.yahoo.com/iz-flower/article?mid=2405&prev=2406&next=2344

大路再西遊

by: io 20091018

已不感慨,也不詫異;人的素質請勿再奢求會向更好的方向攀升,那只是一個夢;曾經當作笑話的按本子辦事,頃刻就經常性的於身伴出現,你要做的、將要做的,全都套了一個安全程式,移動不了也改變不來,生存與成就,絕對在於你靠邊站的本事,阿諛奉承的媚態愈出眾,攀的位置愈高、生意做得愈大、特權擁有多得超乎想像;古人的情操,因而變得一文不值;蟻民呈上萬言書,也及不上高幹的一個眼神;做官從商的,最緊要就是識相;荒謬一直都在,自由自主自決,在你我不知不覺間,慢慢被蒸發於無形,擁有的還有甚麼...(click in to view full article)
http://hk.myblog.yahoo.com/iz-flower/article?mid=2406

10.13.2009

Westward Ho

words rachel mok

A west-looking production is only one of two in the Silk Road Arts Festival to ask hard questions about life in Hong Kong.

As much as we may love the pure enjoyment and pleasure of performance art, a thought-provoking work often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in theatre: A work that forces you to rethink the way you see the world – it may, for instance, jolt you from the stupor of advertising brainwashing (eg slim = beautiful) or pose the subversive question whether it is valid to sacrifice all in the nam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harmony. Flipping through the programme of the Silk Road Arts Festival, it is easy wonder if the two Hong Kong productions, 
Bun in the Cave andHeading West 2: The Curious Case of Sanzang, are the only two critical shows in the festival, as they reassess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plant doubts about sacrificingour cultural heritag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please click to read full article)

何應豐談藝術節新劇作及對陳曙曦看法

特約記者:陳楚珊

【101專訪】素以文化命題為劇場行動創作目的的何應豐,於零三年乘中國開發大西北之勢創作《大路西遊》,開展他的後九七中國想像之路;六年後的今天,何應豐再度西遊,創作《大路西遊2之(阿)公審三藏》,作品將於絲路藝術節期間上演。

再沒有絲路文化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約起源於晉朝,興盛於隋唐時期,當時的絲路是各國文化的交匯點,儘管唐朝朝政掌控著絲路部份主要通道的交通,但當時文化上的開放開明是數千年來難得一見的,絲路文化因而大放異彩,這個景象正好反映出大唐文化的氣度。可惜,這種氣度似乎在明朝以後不再復見,中國人越來越封閉、奴化,思想越趨單一,大家只求做「眾人」,害怕講求個體,於是,《大路西遊》導演何應豐提問︰到底出了什麼事?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文化日漸荒涼,用佛家的話,到底事情發展的「話頭」在哪裡?(please click to read full article)